中国民办教育历史悠久,从春秋时期孔子的兴办私塾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私立教育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为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实现科教兴国,国家陆续出台系列政策以鼓励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全民教育事业建设。在政策鼓励和教育使命感的驱动下,民办教育共同助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然而,民办基础教育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于此同时,部分公办学校受利益驱使也开始参与到民办教育市场中来,致使原本稀缺的公办基础教育资源受到挤兑,扰乱了正常的教育市场秩序。为回归义务教育阶段普及化、公平化、均衡化的本真,2021年,国家陆续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21修订)》《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等系列政策,开始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市场进行规范化整顿。
那么,近几年国家频频出台的教育政策,到底给全国K12教育市场带来了哪些改变?民办教育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性?民办普高的发展空间在哪儿?延长义务教育学段、新出生人口下降、普职分流等因素是否会对民办普高教育市场发展造成影响?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客观统计及分析,为大家进行逐一进行解答。
一、 民办K12教育市场的发展近况如何?
2023年7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对比2021年度,2022度全国K12学校的学校数量减少1.08万所至50.58万所,对应在校生减少66.66万人至23,162.02万人,主要是幼儿园在校生数量减少。其中,民办K12学校数量17.53万所,对应在校生3,981.42万人,具体各学段占比如下:
具体而言,民办义务教育的学校数量减少1,626所至10,500所,占全国义务阶段学校总数的5.23%,在校生人数在2022年相应减少317.25万人至1,356.85万人,占全国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2021年的10.58%下降至8.58%,据市场观察主要是“公参民”学校清退转公及关停部分办学不合规的学校所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小学阶段私立教育平均占比为19%,初中阶段私立教育平均占比为27%。其中,美国私立小初的占比约在10%左右,法国私立小学和初中的占比分别约15%和20%,而英国私立小学占比约35%,其私立初中的占比更是高达70%。由此可见,私立教育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都有着存在的必要性。正确引导私立教育进入市场并与公办教育形成良心竞争关系,将有利于共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从而整体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并实现教育资源的更高效利用。考虑到市场对高品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依旧旺盛,笔者认为经过政策及市场调控后现有的民办基础教育学位,未来将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
二、民办义务教育为何会出现“政府购买学位”?
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发现民办义务教育阶段新增了“政府购买学位”的统计口径。
为何会新增“政府购买学位”这一统计口径?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要求“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或通过政府购买学位的方式提供”。这也就意味着,在民办义务教育总体比例调控的大背景下,针对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地区,也允许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控比要求。这样的操作模式下,地方政府无需承担建设及运营公办学校的大额开支,而是以较低成本调整义务教育在校生的属性;学生家长可利用学位补贴实现低成本享受高品质民办教育服务,实现双方互利。
受前述有利因素的驱动,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出台和落实学位购买举措,部分地区还根据不同财政情况和公办资源紧缺程度等因素制定了不同的采购标准(例如:广州市政府采购小初学位的标准为5,000-6,000元/人/年,上海市政府采购小初学位的标准为28,500-38,500元/人/年)。在2022年度,教育部最终统计民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购买的学位数量达到了736.37万人,若排除政府购买学位这一群体,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占比为3.92%。
受政府购买学位规模快速发展的影响,2023年3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财综〔2023〕12号,要求“优化完善政府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的机制,支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相信在国家层面政策的进一步规范指引下,未来地方政府与民办教育之间能展开更多高效合作,共同提升教育服务供给,逐步走向均衡互惠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民办教育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我国《教育法》第54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可见,在国家财政对中国教育事业起支撑作用的同时,社会资本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补充作用。
2002年到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02年的5,480亿元稳步增长至2022年的61,344亿元,增幅超11倍。其中:(1)社会各界贡献的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约两成,受社会资金的投入加持,我国全国教育经费在全国GDP总量占比可从4%提升至5%;(2)国家投入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约八成,但绝大部分都流向了公办教育。而在2022年,我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在校生共5,282.70万人,占全国总在校生人数的18.05%。这也就意味着,民办教育通过自有资金投入及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了近20%的教育服务供给。
另据相关统计,现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有80%是来自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而一般公共预算的教育经费中,约80%是来自于地方。如今地方不仅承担着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职能,其在各类公共服务上的支出也逐年攀升,对应地方税收及土地出让等主要收入却又持续缩减,致使地方财政收支缺口持续增大,各地债务率普遍呈增长趋势。若持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财政经费投入力度,势必会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多严峻考验。
因此,民办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有效补充,更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充分发挥民办教育的优势,不但能满足教育服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更能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节约更多公共教育资源流到教育发展薄弱的地方去,助力国家早日实现教育优质化、公平化、均衡化的发展目标。
四、 民办普高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在民办义务教育受政策调控的同时,民办普高的发展是否也受到了相应影响?通过对近些年民办及公办的普高在校生人数统计,我们可以发现民办普高的市场占比已从2010年的9%增至2022年的18%,近乎翻倍。此外,相较于公办普高低增长甚至部分年度负增长的状况,民办普高一直保持着稳健且快速的发展趋势。
民办普高得以稳定发展的原因,或与国家财政投入力度有一定关系。以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的分布情况为例,国家近一半的教育经费都需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扶持,供普高可使用的教育经费仅约10%。在提倡持续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同步推动普高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仍将离不开民办教育的积极参与和投入。
那么我国的普高教育发展远景规划如何呢?依照国家教育五年规划的指引,我国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已从2010年的82.5%提升至2020年的91.2%,圆满完成“十三五”期间提出的2020年实现90%高中毛入学率的目标。202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颁布,进一步要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且2035年的远景目标要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相信在国家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持续普及和鼓励引导下,民办普高教育也将实现同步的可持续增长。
五、高中阶段也快被纳入义务教育了?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学校法令,强制要求6-12岁的儿童入学,形成早期义务教育制度雏形。后经过四百多年的推广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现今已在绝大多数国家施行,之后美、德、英、新西兰等发达国家陆续将义务教育年限扩展到十二年,其他国家也逐步开始考虑将高中阶段纳入其义务教育体系。
就中国而言,为降低家庭教育成本,提升适龄人口生育意愿,社会上要求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呼声同样不绝于耳。2020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参会人大代表正式提议将九年制义务教育修改为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针对此建议,教育部经系统研究论证后在2020年底《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849号建议的答复》中正式明确:“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延长学制和将学前、普通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从基本国情来看,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义务教育从2011年全面普及至今距时较短,巩固普及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从义务教育本身来看,我国义务教育本身面临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一些地方落实政府举办义务教育主体责任还不到位,部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础也很薄弱,亟需加大投入。三是从地方具体实践来看,部分地区实行非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已经难以为继。”
由此可见,虽从国民教育福祉、国民素质提升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化存在一定合理性。但结合中国目前的发展规划及现实国情,全面实现K9阶段的义务教育均衡化、高质量发展依旧任重道远,而高中阶段普及义务教育的可行性更有待检验。
六、 出生率下降后民办普高将不再有发展空间了?
从上图可知,我国新出生人口以2016年为拐点开始逐渐走低,但新出生人口16年后才会入读高一。按历史数据估算,历年新出生人口到适龄时期招生入学普通高中的比例大致为55%。预计未来十年,单届普高的招生人数维持近1,000万人。
即使考虑新生人口下降的远期影响,待2022年这一批新生儿2038年入读高中时,仍会产生超525万个普高学位需求。因此,在我国人口基数足够庞大的基础上,出生人口的下降中长期来看对普高生源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于民办教育头部企业,未来的普高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七、“普职分流”和职教兴起一定会让普高市场萎缩?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促进我国教育人才全方位均衡发展,中共中央在1985年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便要求“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力争在5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 ,即我们现在常说的“普职分流”。在这之后,分流要求被不时重申,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鼓励政策也在近些年接连出台。为此,有部分人士解读,这将成为普高市场未来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的确,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人口优势实现技术强国,国家必须对现代化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行积极扶持。但鼓励职教是否就会必然导致普高生源萎缩?
从上述近10年我国普高及中职学校的招生数据来看,分流的落地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普职招生比例始终维持在6:4上下。由此可见,我国职业学校的教育及管理水平仍然偏低,学生就业范围及社会地位待遇比较受限,仍难取得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仍偏好普高教育。